简介
《球状闪电》是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它的作者刘慈欣是国内水准最高的科幻作家之一。据我所知,《三体》的评价非常高。于是听说了《球状闪电》之后火速下载了一本,看完真是过瘾啊。
故事通过陈博士在14岁生日当天遭遇诡异的球状闪电,并将他的父母化为了灰烬。于是陈博士一生投入了球状闪电的研究,在他进行研究的几十年中,他遇到了张彬、林云、高波、丁仪。这些人都个性十足。我简单介绍一下:
- 张彬:主人公的大学老师。是国内首个遭到球状闪电工具丧失一条腿的人,他也研究了一辈子球状闪电,最后完成了心愿:被球状闪电吞噬。
- 林云:国防科大女博士,早期因为母亲死于概念武器“大毒蜂”,于是陷入了对概念武器的研究,对武器有着无比的痴迷。文章的重点都在刻画他。
- 高波:主人公的博士生导师,给了主人公很大的自由。得以让主人公能抽出大量时间投入球状闪电的研究。
- 丁仪:天才。陈博士和张彬研究了N年的球状闪电,在他这里,分分钟就秒杀了。是他“轻而易举”的破解了球状闪电的全部奥秘。
读后感
不得不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描述的“科幻世界”都是建立在当代物理的基础上,而不是很多科幻小说那种凭空乱想出来的。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 在以前看过的科幻小说中,星际战队都是非常吸引人,能给人震撼的未来武器。但是在这本书中,星际战队的全速前进是通过类似“踩油门”加速。。。要么是低端的消耗油,要么是稍微高端的消耗电,再高端的估计就是利用核能材料。但再怎么说,作者的思路也是仅仅局限在现实世界的框框下。
- 而在刘慈欣的笔下,比如短篇小说《乡村教师》中,未来的星际战队的全速前进是通过“跃迁”来实现的,如果你对高中物理还有印象,你就知道量子受激发会产生轨道的跳跃。在刘慈欣的科幻世界中,未来对物理的研究到达了新的高度,有了质的突破。而这些,肯定是建立在大量的物理、数学基础上,而不是所谓的“天马行空”。说实话,当看到《乡村教师》中星际前进、《三体》中星际迁移的“脱水”,我都感觉不可思议。但转念一想,这玩意确实是有根据的。所以,看起来过瘾的同时还能涨姿势,爽哉爽哉。
然后就是刘慈欣非常善于讲故事啊。比如说,整篇球状闪电都没有透露主人公的名字,只知道姓陈。。真是奇葩呀,你好歹给人家个名分啊。而且在球状闪电中,主人公应该是喜欢林云。但自己明显是男3号嘛。林云肯定最喜欢高智商的丁仪,然后是父亲给他指定的高级军官,对主人公则完全没感觉,只是因为当时主人公对球状闪电的身世好奇而已。。反观其他小说,男主人公多为风流倜傥,N多美女环绕,要钱有钱,要才有才,要样子有样子,所以看多了就不免感到俗套。但刘慈欣这一手,让我们越看越感觉到主人公可能因为某件“大事”一跃成为绝对的高富帅,但越看越不对劲,妈蛋到最后也还是一个“屌丝”,让我们“印象深刻呀”。
文中竟然又出现了学霸——丁仪。真是看小说也郁闷啊。主人公和他的大学老师张彬,球状闪电都对他们造成了巨大的上海,而他们立志一生研究。所以研究必须是拼命的,但是啊!!!!搞了十几年也没搞出个毛线来,没想到半路杀出来个程咬金——丁仪。在了解球状闪电后,真的算是分分钟解决了这玩意的所有秘密。不得不说,有时候努力程度到达瓶颈的时候,就是拼天赋的时候。而丁仪无疑既勤奋、又逼格极高,所以登顶我们不得不服。
文中最后战争平息了,因为林云启用了超级武器——弦。这个转折点的关键是林云,而林云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因为母亲所致。而且我认为林云之所以这么做,绝对是因为他认识的那个概念武器女科学家:
而防止这事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抢在敌人前面把它造出来!孩子,这就是我所能给你的祝福了。
确实,如果想不受制于人,就得有别人无法企及的力量。所以,在林云启动超级武器之后,战争就结束了。这里刘慈欣描写的非常简洁,就是简单的交代了战争结束这个事实,没有任何评论。这讲故事的水准真是高啊。。就是让你动脑子YY为啥战争结束了,关于这点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我绝对认同概念武器女科学家的那句话。
最后,这本书绝对值得一看。有空得再看一遍:)
精彩摘要
- 国科幻领军人物刘慈欣在本书中,将厚重的写实风格、气势宏大的想像与深沉理性的爱国主义融为一体,壮怀激烈,让人不忍释卷,欲罢不能。
- 人生啊,人生这东西……"爸爸一口气喝干了一大杯酒,眼睛直勾勾地看者那一小群火苗说,"变幻莫测,一切都是概率和机遇,就像在一条小溪中漂着的一根小树枝,让一块小石头绊住了,或让一个小旋涡圈住了……"
- 所以,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比如我--"爸爸指指房间里到处摆放着的那些小幅水彩画,它们的技法都很传统,画得中规中矩,从中看不出什么灵气来。这些画映着窗外的电光,像一群闪动的屏幕,"我迷上了画画,虽然知道自己成不了梵高。"
- 时它来了,是穿墙进来的,它从墙上那幅希腊众神狂欢的油画旁出现,仿佛是来自画中的一个幽灵。它有篮球大小,发着朦胧的红光。它在我们的头顶上轻盈地飘动着,身后拖着一条发出暗红色光芒的尾迹,它的飞行路线变换不定,那尾迹在我们上方划出了一条令人迷惑的复杂曲线。它在飘动时发出一种啸叫,那啸叫低沉中透着尖利,让人想到在太古的荒原上,一个鬼魂在吹着埙
- 来知道,它的内部能量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两万至三万焦耳,而即使是TNT炸药的能量密度也不过是每立方厘米两千焦耳。虽然它的内部温度高达一万多度,表面却是冷凉
- 知道,在火葬厂的炉子中,要把人体完全化为灰烬,要在2000度的高温下烧30分钟,所以这是梦
- 爸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的那样,我迷上了一样东西,我要去经历他所说的美妙人生了。
- 得有一个印度传说,说一个国王所深爱的王妃死去,国王决定为她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豪华陵墓,他为这座陵墓耗尽了大半生的心血,当陵墓完工时,他看到正中放着的王妃的棺木,说:这东西放在这儿多不协调,把它搬走
- 必须要面对它了,因为开学后,大气电气专业的课程就要开始了。
- 在欧洲,它在中世纪就有记载;在中国,比较详细的记载是明代的张居正写下的。但直到1837年才有了第一次正规的科学记载,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在最近四十年才为科学界
- 认为它是一种旋涡状高温等离子体,由于内部高速旋转造成的离心力与外部大气压力达到平衡,因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 无法把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告诉眼前这个麻木的人,这种对大自然那深邃秘密的麻木充斥着整个社会,对科学来说早就是一中公害。如果这种人在学术界少一些,人类现在说不定已飞抵人马座了!
- 这叫磁钢记录仪,是记录雷电电流的幅值和极性用的,它是用具有较高剩磁的物质制造的,在它的中部的导线
- 他这种人只会干那些将来注定要全让机器干的活儿,创新和想象力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在学术上他们用所谓的严谨和严肃来掩盖自己的贫乏和平庸,你也看到了,大学里充斥着这号人。不过话说回来,时间长了,一格一格总能找到些东西,所以这些人在专业上也混的不错
- 钢记录仪测得的闪电电流一般在1万安培左右,最大的一次达10万安培,由此可推算闪电中的电压高达10亿伏!
- 种单调的生活与我倒有些类似之处,但我觉得,过这种生活的前提是要有一种压倒一切的追求,用爸爸的话说叫"迷上什么东西",用六年前图书馆中那个漂亮女孩的话说叫"有目的"。张彬既没迷上什么东西也没什么目的,他科班地从事着那些索然无味的应用研究项目,只把它们当作工作而非乐趣,也以同样刻板的态度看待名利之类的东西。要真是这样的话,那生活更像是一种折磨了,由此我对他生出了些许同情
- 电磁学上有麦克斯韦方程,在流体力学上有斯托克斯方程就可以了(后来才知道,当初我的想法是何等的浅薄和幼稚)
- 听者,你需要的只是一枝铅笔和一张纸,你要做的就是构筑出一个球状闪电的数学模型,这应该是一个自洽的模型,在理论上要有独创性,在数学上要完美精致,在计算机上要玩得转,你就当自己在做一个理论艺术品。"
- 想起了张彬所说的有大气物理学工作者在玉皇顶目击球状闪电的话,于是中途在这里下了车,去登泰山。
- 因斯坦曾经说过:"窗外的每一片树叶,都使人类的科学显得那么幼稚无力"。
- 面时我们都惊喜地叫了起来,副站长竟是赵雨
- 当然见过,这四十年,见过三四次呢!"
- 那可能是锋面过境时的雷暴天气。
- 雨对老王说:"在南京,在我的母校当教授,是我们俩的研究生导师
- 和赵雨好长时间不说话,还是老王打破了沉默;"这也不算太巧,你们都是干这一行的嘛。那是个挺不错的后生,腿疼得咬破了嘴唇还靠在床上看书。我让他歇会儿,他说从现在起他就要抓紧时间,因为他这辈子已经有了目标,刚有的,他要研究那个东西,还要制造出它来。"
- 他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研究那东西,看得出来,在山顶见到滚地雷他就迷上它了。人就是这样。有时不知怎的就迷上了一个东西,你这一辈子都甩不了它。就说我,二十年前的一天做饭取柴火时,扒拉出一个树根,正要扔进火里,觉得它很像只老虎的样子,就打磨打磨摆在那里,还真好看,从那以后我就迷上了根雕,就为这,我退休了还留在山上。
- 你最好往里站站,哪里不安全,再说都淋湿了!"我在后面对她喊。她从对雷电的陶醉中回过神来,向后退了两步
- 自我介绍叫林云,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专业是防空武器系统
- 这番话使我重新认识了高波这人,像他这样在学术上思想如此活跃,在社会上又如此现实真是不多见,这可能就是麻省理工出来的人的特点吧。其实我想的同他一样,我明白建立起基础实验设施对球状闪电的重要性
-
巨型计算机就成为必要的设备,不过这要花费一大笔钱方能办到。手头并不宽裕的科学家们想出了权宜之计:与其用一台巨大的计算机还不如由更多"小"电脑来分担这项繁重的工作。每天,Arecibo所接收到的数据都会被记录在高密度数字磁带上,传回设在加洲大学的研究基地,随后这些数据将被分解成大小问0.25Mb的"工作单元",再由SETI@home的主服务器分别
good idea!!!和比特币有相同的做法呀。
- "我们都是凡人,虽然我们用超过常人的努力去探询,可我们还是凡人,只能在基础理论提供的框架中进行推演,不可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像步入没有空气的虚空一样,但在这个框架中,我们什么也推演不出来
-
丁仪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他是从我们达不到的高度思考球状闪电的。
这就是命。你一辈子无法企及的高度。人家分分钟就秒杀了
- 丁仪走到林云面前,对她举起了酒碗:"少校,我以前对军人是有成见的,认为你们是机械思维的象征,但你让我改变了这个看法。
- 话我在林云的父亲那里也听到过,两个不同领域的超人在这个高度上不谋而合。
- 这时第一个感觉是可以呼吸了,我的思想已被窒息了十几年,这期间,我像是潜行在浑浊的水中,到处是一片迷蒙。现在突然浮出了水面,呼吸到了第一口空气,看到了广阔的天空,盲人复明亦不过是这个感觉
- 问得好,其实答案也很简单:空泡被闪电激发成球状闪电再恢复成空泡的过程,实际就是电子由低能级被激发成高能级,再跌回低能级的过程。在三种粒子中,只有电子能够被这样激发。"
- 也正因为它是电子,才能够沿着超导线传输,并在超导电池中像循环电流一样永不停息地运行。"林云
-
电子的影像混在这庞杂的扰动气流影像中,但由于其显著的圆形形状,模式识别软件可以很容易地将它们从一片混沌中提取出来。这样,就实现了大批量宏电子的空中定位,定位后的采集就很容易了,因为未被激发的宏电子没有危险。采集时也不再用探杆,而是使用一张由超导线织成的大网,有时一次就能收集到多个宏电子,这过程很像在空中捕鱼。
这物理水准也绝对可以啊
- 着雪亮的电弧的夜航,将成为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我们相信,科学史也会记下这些
- 那些图像均属绝密,我当然不能让而位看。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们,那种摄影经常拍摄的题材之一就是托卡马克装置中受控核聚变的过程。
- 暂的瞬间,空泡和木块都呈现了波的性质,它们发生了共振,共振中两者合为一体,木块波接受了宏电子波释放的能量,然后它们各自又恢复了粒子性质,烧焦后的木块重新在原位会聚成实体。这就是那个让各位困惑的谜:雷球能量释放目标的选择性的解释,目标在被能量击中时呈一束波的状态,根本就不在原来那个位置上,这能量对它周围相邻的一切毫无影响了。"
-
一类目标的宏电子,都具有相同的频谱。这样,只要得到少数对目标的选择性符合要求的宏电子,记录它们的频谱,就可能在不经过激发试验的情况下,通过识别频谱特征而找到更多的这类宏电子。于是,动物试验便没有必要
论什么是天才。
- 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陈博士,你这人有时候想得太多,你应该学会从宇宙终极规律的角度看待生活,这样过得就舒服多了。
- 观世界的经验相符,所以它们击中了目标;但没有观察者的情况下,它们呈量子状态,它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其位置只能用概率来描述,在这种情况下,这一排球状闪电实际上是以一团电子云的形态存在的,这是一团概率云,击中目标的位置只占很小的概率。
- 一群球状闪电飞入控制室时,"教师"已经停止了讲课,正伏在控制台上鼓捣着什么,仍挤成一团的孩子们由一个持冲锋枪的恐怖分子看押着。由于射入建筑的球状闪电曾有短暂的时间失去观察者,进入概率云状态,当观察者重新出现
- 自少年时代那个恐怖的生日之夜后,精神上的我已经定型了,我注定要用一生来感觉别人感觉不到的恐惧。
- 是的,还有人,所有死于球状闪电的人,都处于量子态,严格地说他们并没有真正死去,他们都是薛定谔的猫,在不确定中同时处于生和死两种状态
- 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感觉,"讲到这里,丁仪说,"我本以为自己是这样一个人,在理性思维之外的其他感情中能进能退,以前的几次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现在我知道,除了理性外,还有一种东西能占据一个人的全部身心……我发现这时的林云真的变小了许多,以前那个向着目标冷酷前进的少校,现在这个脆弱无助的小女孩儿,哪个才是真正的她?
- 宏聚变--是这么叫的吧,它释放的能量是否与球状闪电一样,都是与我们世界实现量子共振
-
防止这事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抢在敌人前面把它造出来!孩子,这就是我所能给你的祝福了。
绝对的真理